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特別推薦《謝錦》紀錄片

桃園縣教師會100年第一次全縣理事長會議的課程,安排觀賞《謝錦》紀錄片及謝錦老師本尊和與會的教師進行對談,就先請各位賢師先睹為快。
請點選下列的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xiejin2008tw  閱讀相關內容及
觀看預告片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好消息!教師會組織轉型為教師工會的優惠

照過來!照過來!

不管您是會員還是非會員都請看過來,
若是仍有問題,請與俊叡洽詢。
相關內容請點選下邊內文的附檔
100年教師會轉型工會收費說明

期待您的重新歸隊!!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英語教育的迷思

這是一篇值得大家深思的文章,請大家花點時間看完吧!

                 英語教育的迷思       王仙霞
    我是一個小學老師,公費留學之前已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出國留學前對於我們的學生中文能力的降低深有所感,對於英語教學盛行的現象,也看在眼裡;但是,當時只是感受和看到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在意。直到我去英國留學,做完我的研究,才讓我猛然一驚,對於這樣的現象頗為憂心。
   「兒童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這句話深植人心,大家普遍的印象和觀念都認為學習語言,愈早學習效果愈好,小朋友學語言的能力和效果優於成人。也許就是因為這個觀念以及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造成今日兒童學習英語的盛行。然而,根據我的研究發現「兒童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是一個似是而非不精確的說法。這句話只是簡要說出了部份的事實,並沒有說出全部的真相。事實上,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是從兩歲到青春期結束(約14歲)(Lenneberg, 1967),而且學習語言除了語音部分(我們一般所說的發音)之外,還有構詞、句法、語義和語用部分等等。綜合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習外語,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學習關鍵期,並非全部都是在六歲之前。多數的研究只支持在六歲之前語音的學習較佳,在以所學外語(在此指英語)為母語的人教導之下,確實較能習得字正腔圓的發音,說一口如當地人的所謂「標準腔調」的英語。但是關於學習外語的其他部分如句法、語意、語用等,反倒是年長的兒童或是成人佔優勢。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語言學教授李櫻,在其所發表的【幼兒外語學習的時機與方式】一文中所說:「幼時要花上一整年才能學會的內容,到五、六年級之後或許不到一個月就學會了。」
   從兒童發展的理論得知,兒童期(0~12歲)不但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也是許多其他發展的關鍵期啊!然而,每個人不論是大人或是小孩,一天所擁有的時間就是24小時,花在哪一方面的時間多,相對的就排擠其他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再者,如果兒童期是學習英語的關鍵期,那麼又何嘗不是學習中文的關鍵期呢?我們的環境優勢是中文,不把握增強自己的優勢,反而一昧的去勉強幼童去學習另一種生疏的語言,這樣的做法聰明嗎?
   另一個迷思是關於英語標準腔調的問題。如果我們仔細去思考,不難發現嚴格說來,語言的標準腔調是不存在的,腔調的標準或不標準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美國人說的英語和英國人說的英語發音腔調不同;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所說的英語腔調也截然不同,即使是同是英格蘭地區,北邊的英格蘭和南邊的英格蘭腔調也是有所差異。因此,同樣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地區,究竟誰才是「標準腔調」呢?況且,口說語言重在溝通,只要對方能聽得懂,了解彼此的意思即可,腔調有這麼重要嗎?為了一個不存在的「英語標準腔調」,縮減犧牲掉學童其他方面的學習值得嗎?另外也有些研究指出,某些成人的外語學習者,因為職業或是專業上的需要,在強烈的動機和需求之下,一樣能習得一口字正腔圓所謂的「標準腔調」的外語。因此,習得一口字正腔圓「標準腔調」的英語,並非只是幼兒的專利,成人雖然較為困難費力,但是卻不是完全的不可能。除了上述的迷思之外,李櫻教授指出「許多國內外的研究顯示,母語較強的學童,在外語學習上的表現通常也較優異」。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學童的第一語言(在此是中文)強者,在其他各方面的學習往往也佔優勢,關於這個論述,在我的小學教學經驗上得到印證。
   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語言不只是思想意念表達的工具,它直接影響著我們思辨的能力,間接影響了我們的創造力。一個人不管他學會多少種語言,終究只能選擇一種做為他的文化認同與思辨推理的主要模式,在這個主要的思辯模式之下,再吸收其他語言文化內容作為充實,在創造力上才會有相乘的效果。如果要一個人,同時認同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做為他思辨推理的主要架構,是會產生錯亂干擾現象的,結果是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譬如一棵樹總要其根基紮得深紮得穩,才有可能長成樹幹筆挺碩壯,枝葉繁茂的美材。
    2008年的奧運韓國打出亮眼的成績,「韓國能,我們台灣為什麼不能?」的聲音再度出現,很遺憾的我們台灣就是不能,台灣不能並不是我們台灣人不如韓國人聰明不如韓國人努力,癥結是在於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認同。韓國人和日本人,雖然也接觸吸收西方文化,但是基本上他們非常維護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有較為強烈的文化價值認同,堅固的傳統文化的根有助於他們成長茁壯,強烈的文化價值認同,讓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愛更深,所以更能夠凝聚力量。誠如淨空老法師所說:「你認識的清楚,你才歡喜接受。你對他不認識,你那個歡喜心生不起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在這世間,如果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淵源、文化,認識不清楚,愛國愛民族的心,就很淡薄,甚至於家庭,你對你家庭,你的祖宗多少代,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會很愛這個家,如果對你父母一生的世蹟都不曉得,那個愛心怎麼會生得起來呢。就這一點來看,中國人在我们這一代淡薄了。」
    既然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因此在我們的年幼學童如火如荼的學英語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文化價值認同的隱憂。我們小時候課外讀物讀的是中華兒童叢書,內容描寫的是我們中國的故事,傳遞的是中國忠孝節義的文化思想,反觀現在的學童讀的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天方夜譚…等西方文化的讀物。事實上,每篇文章每個故事的背後都蘊藏著該種語言的文化與價值觀,無怪乎,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有代溝啊!以前總以為現在孩子的中文程度低落,不如我們從前的孩子,是因為小學課程改革之後,國語的上課時數驟減幾乎去了一半,現在看來原因恐怕不只如此,或許年幼學童學英語所造成的效應和影響,也是原因之ㄧ啊!
    我贊同國人要具有國際觀,也認同學英語的重要性。但是,學習外語的時間點和先備條件非常重要。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自己的教育目標和發展任務。學前和小學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兒童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良好品格德行的培養,生活基本知能的具備,以及傳統文化價值的傳承。因此,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急著讓年幼的學童學英語?等孩子年長一點小學高年級再學英語又何妨?而且依照前述的討論,年長的學童學英語其實是比年幼的學童更合適,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去英國留學的這段期間,生活在當地,心中有一個疑惑,平心而論英國人做事步調比我們慢,而且真的沒有我們中國人勤勞,可是為什麼英國被列為世界強國,我們台灣卻沒有?當時很不明白,現在回台重回第一線的教學崗位,讓我有所體悟。原來英國人的成果是得力於不好高鶩遠,做事紮實不求多,做法正確,因此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人家能較輕鬆悠閒的過生活。反觀我们國内的情況,每個人都好忙壓力好大,可是結果又不如人,真是讓人氣結。以我們學童的英語教育來說,家長很辛苦,要努力工作賺錢來支付孩子英語的補習費,孩子也很辛苦多了一科英語的功課和壓力,可是就前面的討論得知,年幼的學童學英語是事倍功半。不僅在英語的學習上事倍功半,幼童中文的能力也降低了,同時孩童其他能力的發展,如體育、音樂、自然科學或是藝術方面的學習時間也被擠掉減少了。事實上,語言只是工具,一個國家真正的競爭力是在於科技、工業、經濟…各方面的人才與能力。因此,長遠來看,這樣的英語教育究竟是增強國家整體的競爭力還是減弱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呢?
    淨空老法師常常勸學佛的人,要一門深入長期薰修,才能成功。千萬不可貪多,每部經典都涉略,每個法門都好都想學,結果學得太雜,反而不能成就。他舉了六祖恵能大師講法華經的公案做事證,一經通一切經通。他老人家尤其特別奉勸初學者,要一門深入長期薰修,根基紮穩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我覺得淨空老法師的教誨,很能一針見血的說出我们目前小學教育的盲點和缺失,對於我们學童的英語教育也很受用。先紮穩增強學童的中文能力,再讓學童開始學英語,應該是比較正確的做法。因此,我個人的建議是主張學童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英語是比較合適的,因為一則小學五年級學童的國語能力達到較為穩固的基礎(從小學五年級的國語課本,課文開始不再注音,即透露出這項訊息);二則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童仍處於學習外語的關鍵期,並未錯失良機。
    最後以我自身的經歷以及周邊親人的實例做分享。
實例一
我年近四十才去英國留學修讀博士學位,我受的是以前傳統的英語教育,我的英語聽和說的能力非常差,第一年我们必需修習四門課,上課時我是幾乎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結果我不但四門功課全部過關,成績還不差,而且最難的那科哲學課,還拿到相當不錯的成績。我想這應該歸功於我英文讀和寫的能力,而我英文的讀寫則受恵於我的中文基礎,至於我中文的基礎則來自於閱讀古文觀止。第一年修課我一直埋首苦讀苦寫,修課結束之後,才挪得出一些時間看電視練習聽力,我用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每天看當地有字幕的電視節目三小時,一邊聽一邊看英文字幕,同時快速的寫下不會的生字,廣告時間立刻查電子字典。沒想到三個月下來,我的聽力進步了,閱讀也進步了,再和指導教授見面時,指導教授誇我聽說的能力進步很多,還問我是怎麼做到的。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體會到如果已有英文讀寫的能力,英語的聽和說,只要擁有環境,學習的方法正確,進步是很快的。反倒是讀寫的功力,則需要較為長期的培養,而且第一語言(中文)的能力會影響到第二個語言(英文)讀寫的學習效果。

實例二
    我妹妹的兒子,從嬰幼兒到國小三年級都沒有學英文,只聽音樂和閱讀中文讀物、接觸古文背孟子。結果他現在的英語能力還不錯,小學六年級得過校內英語朗讀比賽第三名,今年升國一,暑假還考上學校的數理資優班。妹妹親口告訴我,當年因為看到週遭的人一個個都把孩子送去補英語,讓她覺得心很慌,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對不對,後來孩子讀三年級時也曾送去補英語,現在她覺得很後悔,當時實在不應該讓孩子那麼早去學英語的,浪費好多時間,應該讓孩子五年級再開始學。

實例三
     我弟弟的兒子從小就讀全美語、雙語的幼稚園,從國小一年級到現在國中二年級,英語的補習幾乎從來沒有間斷過,升國一時考數理資優班沒有考上,而且截至目前為止他的英語能力並不出色,在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表現,還不如我妹讀國一的兒子。弟弟怪我研究得太慢,孩子已經長大冤枉錢也已經花了。
   
實例四
民國94年出國留學前,我帶一個四年級的班級。上數學課時,要每個小朋友看圖用手邊的教具排出圖形,結果全班33位小朋友,全對的只有三、五個,跟兩年前(民國92年)所帶的四年級的班級恰恰相反,兩年前的孩子是全班只有三、五個不會,而且在操作組合立體圖形時兩年前的學生也比較有創意能組成各式各樣的造型。沒想到97年回國後,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差,同事们大家也都很感嘆,現在的學生不但國語差數理能力也差,一屆不如一屆,令人很無奈。坦白說就我個人認為,與其讓年幼的學童花時間學英語,不如讓年幼的學童多花一些時間玩積木,發展孩子的空間邏輯概念,提升孩子的數理能力和創造力,孩子將來長大可能還比較具有競爭力。

   衷心的祈望藉由分享我的研究發現、親身的經歷以及周邊親人的實例,能讓大家重新思考我們學童的英語教育及小學教育,多重視我們孩子的中文能力,讓我們的小學教育回歸它本來的教育目的,確實達成國民基礎教育的任務,為國家的國力奠定穩固的根基。

參考書目
一、        英文部分
Abu-Rabia, S. & Kehat, S. (2004).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pronunciation: is there such a thing? ten case studies of late starters who attained a native-like Hebrew acc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24(1), 77-98.

Bertram, T. & Pascal C. (2002). Early years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rameworks Internet Archive INCA. The INCA website is accessible at http://www.inca.org.uk

Bialystok, E. (1997). The structure of age: In search of barrier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3, 116–137.

Bongaerts, T., Planken, B., & Schils, E. (1995). Can late starters attain a native accent in a foreign language? A test of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In D. Singelton & Z. Lengyel. (Eds.), The age facto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30–50).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Bongaerts, T., van Summeren, C., Planken, B., & Schils, E. (1997). Age and ultimate attainment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a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447–465.

Bongaerts,T.(2005). Introduction: ultimate attainment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ral 43,259-267.

Hakuta, K., Bialystok, E. and Wiley, E. (2003). Critical evidence: a test of the critical-period hypothesis for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14(1),31-38.
Kormi-Nouri,R., Shojaei,R.S., Moniri,S., Gholami,A.R., Akbari-Zardkhaneh,S. & Nilsson,L.G.(2008). The effect of childhood bilingualism on episodic and semantic memory task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9, 93-109.

Krashen,S.D., Long,M.A., & Scarcella,R.C.(1979). Age, rate and eventual attai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sol Quarterly, Vol.13(4), 573-582.

Krashen, S.D., & Terrell, T.D.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Pergamon/Alemany.

Lenneberg, E. 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London : Wiley.

Lien, W. H. (2005). Young children,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 , the Academic Journal of Chienkuo Technology University, Vol.24 (3), pp. 29-56.

Long, M.H. (1990).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2, 251–285.

Long, M. (2005). Problems with supposed counter-evidence to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IRAL) . Vol.43 (4), pp. 287-317.

Moyer, A. (1999). Ultimate attainment in L2 phonology: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age, motivation, and instruc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1, 81–108.

Neufeld, G.G. (1978). 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Language Learning, 29, 227–241.

Purcell, E.T., & Suter, R.W. (1980). Predictors of pronunciation accuracy: A reexamination. Language Learning, 30, 271–287.

Piske, T., MacKay, I.R., & Flege, J.E. (2001). Factors affecting degree of foreign accent in an L2: A review. Journal of Phonetics, 29, 191–215

Pallier, C., Dehaene,S., Poline, J.B., LeBihan, D., Argenti, A.M., Dupoux, E. and Mehler, J. (2003). Brain imaging of language plasticity in adopted adults: can a second language replace the first? Cerebral Cortex, Vol. 13(2), pp.155-161.

Stapp, Y.F. (1999). Neural plasticity and the issue of mimicry tasks in L2 pronunciation studies.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TESL-EJ), Vol.3 (4). Retrieved 1, Sep. 2008 from  http://www-writing.berkeley.edu:16080/tesl-ej/ej12/a1.html

Snow, C.E. & Hoefnagel-HÖhle, M. (1978).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hild Development, Vol. 49, 1114-1128.

Scovel, T. (1969). Foreign acc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erebral dominance. Language Learning, 19, 245-253.

Weber-Fox, C.M. & Neville, H.J. (1996).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functional specializeions for language processing: ERP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in bilingual speaker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Vol.8 (3), 231-256.

二、中文部份

張湘君、張鑑如、林葉真(2002)。我國幼稚園實施英語教學之現況與問題調查研究。國民教育,425期,37-42

張武昌 (2003) 全美語的迷思:幼兒外語學習時機與方式。文教基金會會訊,69期,39-43 頁。

連文雄(2005)幼兒、語言與英語習得。建國科大學報,第 24卷,第3期,29-56 

阮碧繡 (1993)談行歧路的幼兒教育課程:替當前臺灣幼教課程把脈。研習資訊
研習資訊,104期,42-47

阮碧繡 (1996)。幼兒美語班盛行下的文化省思。國教之友,483期,11-13

倪用直 (2003)。台灣幼兒英語教育現況。現代教育論壇,
2008.8.27 http://w3.nioerar.edu.tw/newtalk/1015中師/content/nea.pdf

孫良誠 (2006)。學齡前實施英語教學應有的思維。國教新知,532期,41-47頁。

李櫻 (2004)。幼兒外語學習的時機與方式。幼稚園與家庭,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12/1趣味教學-魔術篇的活動照片

桃園縣教師會寒假研習

各位賢師:
教師組織即將轉型成工會,
若想了解教師權益有何不同,
歡迎參加「教師籌組工會幹部培訓」研習。
名額有限,欲報從速!
詳細活動內容,請點選右邊研習公文
或上桃園縣教師會網站查詢。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12/1(三)「趣味教學--魔術篇」研習注意事項

各位賢師

由於本會得準備12/1的研習材料
請各位欲參加的老師盡量配合於11/29(一)前報名
至於當天須自備的東西有:
紙、筆、硬幣、橡皮筋3條、已對過的發票2張。

本會將依報名的人數準備撲克牌,所以無需再自備了。
謝謝各位囉!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研習活動公告

各位賢師

經由理監事會議決議辦理的研習如下:

12/1     pm 1:30-3:30  趣味教學-魔術篇

原訂12/15 pm 1:30-3:30教師組工會後權益的洞悉 
因與學校的研習衝突,故將延至下學期舉辦。


請大家踴躍參加,這樣才是愛台灣啦!

研習報名請直接按右側文字或標題:研習辦理單位請選桃園縣教師會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桃園影展戶外放映活動

 ※  所有周邊活動17:30開始,影片放映於19:00開始
             時間                           地點                                             播放影片
 1.        10/30(六)                     中壢龍岡大操場                           異域
        (朱延平導演將現身,並有軍歌演唱、雲南少數民族打歌會、雲南美食) 
 2.        10/31(日)                     龍潭大池                                      魯冰花
        (原著鍾肇政先生、原唱曾淑勤小姐將現身,尚有手工DIY及客家菜包賞味)
 3.        11/06(六)                     桃園縣展演中心藝文廣場           玩具總動員3
        (有行動圖書館及兒童遊戲區,打造繽紛歡樂玩具王國)
 4.        11/13(六)                     桃園縣展演中心藝文廣場           飲食男女
        (現場搭設金馬影展帳篷,歡迎與金馬獎座合照,並有免費爆米花)

請連結至草皮電影院之全民fun電影網站